江苏徐州市:幸福“徐”来,乐享颐养

in

近年来,徐州市认真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建设具有徐州特色、适合徐州市情、“原居享老、社区安老、机构颐老”协调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用心打造人人享有的“徐享颐养”服务品牌。

一、坚持系统谋划,筑牢基本养老服务的“四梁八柱”

突出规划引领。徐州市出台《“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突出服务体系、体制机制、要素支持、业态模式、适老环境、区域合作“六大创新”,实施康养小镇建设、农村敬老院转型、颐养社区建设、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等“十大工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出台《徐州市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推动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更方便可及。

聚焦需求牵引。开展老年人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精准评估,制定《徐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明确15类43项服务清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老人的“急难愁盼”。对60岁至70岁的活力老人,突出社会参与需求,重点提供助学、助乐、助游服务,在引导老人终身学习、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满足老人精神生活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对70岁至80岁的颐养老人,发挥社区服务站点的支撑作用,重点提供助急、助洁、助购、助行服务,满足老人居家生活服务需求。对80岁以上的安养老人,依托养老机构和专业服务组织,重点提供助医、助康、助餐、助浴服务,提升高龄老人生活品质。

二、深化“三三模式”,推动基本养老深度蝶变

“三位一体”推动养老“不离亲”。全市形成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的服务保障网。街道有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有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或助餐点、农村镇级有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行政村有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然村有农村幸福小院。多途径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总量,全面绘制空间布局合理的“颐徐养老地图”。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空巢、残疾、失能失智和失独老人家庭,全市768个城市社区配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49个,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困难老人提供政策支持包,全面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推进家庭照护床位普及推广工程,将养老服务“嵌入到家”。探索形成的《日间照料“五助”服务规范》获省质监局立项,并作为全省服务标准推行。

“三化联动”拓展养老“幸福圈”。“多元化”提供养老保障,困难家庭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符合特困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供养,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医疗救助100%全覆盖。“品牌化”引进上海九如城、江苏汇乐集等20余家国内知名养老企业进驻徐州,示范带动各类养老机构提升服务,全市日间照料及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和社区老年助餐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照料服务和供餐服务。“连锁化”将主城区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分区、分片、分类“打包”划分成17个片区,交由专业机构统一运营,实行等级评定。

“三链贯通”倍增养老“友好度”。乐养方面,全市建有老年大学13所,以各种形式参与学习的老年人超过48万人。市、县两级老年大学还通过建立分校和教育网点向街道、社区辐射,养老服务机构开设老年学堂,满足老年人多元学习需求。康养方面,依托彭祖养生文化、两汉文化、山水文化等资源优势,建设旅居养老网红打卡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发挥好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专家、老教师“六老”作用,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红利。医养方面,依托全市24家三级以上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打造区域性医养结合服务高地。全市百余家“医养融合”机构可为高龄、重病、失能等重点老年人群体提供居家健康管理、家庭病床服务。

三、多元融合共治,提升品质养老幸福成色

以“党建红”造就“夕阳红”。落实养老机构党组织“应建尽建”,组织机关、农村、“两新”等先进党支部与养老机构“1+1”结对共建,解决机构运行和老人实际困难2.1万余件。所有涉老社会组织全部纳入综合大党委,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每年开展各类老年活动5500余场次。

以“平台+”推动“时效+”。积极化解“数字鸿沟”,已培训174万老年人,促进5G、物联网等新技术服务老年群体。运用市级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分析,精准设置并推送服务项目。先后实施4个全国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国首张养老服务认证证书(HQCC)花落徐州。

以“好环境”培育“大产业”。在开放大学建立健康与养老教育学院,在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幼师专科学院等6所高、中职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创办淮海经济区健康养老职业教育集团,在校学生达1860人。推出“职业培训包”,培训养老护理员1.3万人次,每年举办养老职业技能大赛,并对具备养老护理员资质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入职补贴和岗位奖励,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